30貓鄭振鐸

教材分析:

貓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散文。本單元選編了描寫人類的生存伙伴——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了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而且還識圖從動物世界里折射人類的生活軌跡。本文用樸實無華的言辭將三次養(yǎng)貓的故事娓娓道來,意境深遠、含蓄,留給人深深的思考。學習這篇散文,不僅可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深入體驗人與動物間的摯愛真情,而且能讓學生領略到散文的語言美,作者細膩的描繪和樸素的文采。

依據(jù)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要重視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之間的聯(lián)系”,結合本單元特點,定學習目標為:

1、積累字詞,了解三只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含的哲理;

2、揣摩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體會對比的作用;

3、培養(yǎng)學生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通過對文章的體悟,理解,消除誤會,平等相處的意義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揣摩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體會對比的作用。

教學方法: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nèi)涵,只有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反復讀,才能體會課文中包含的復雜感情。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整體感知:

(一)作者介紹

(二)學生自讀課文,注意字詞的讀音

(三)朗讀課文,感知文意,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思考:

1、作者一共養(yǎng)了幾只貓?

2、這幾只貓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對這幾只貓的態(tài)度怎樣?

3、這幾只貓的結局怎樣?對于他們不同的結局,“我”的心情有些什么變化?

完成下表。

4、作者總共寫了三次養(yǎng)貓的經(jīng)歷,哪一次是詳寫?為什么不單寫這一次,而要寫另外兩次呢?(第三次是詳寫,用前兩次來為第三次作鋪墊)

5、為什么寫兩只可愛的貓的篇幅不如一個丑貓的篇幅長,到底發(fā)生什么可怕事情?(芙蓉鳥事件。)

6、為什么“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因為第三只貓的死責任在“我”,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

(四)精讀賞析

重點品讀15——34段,完成下列問題。

1、案發(fā)現(xiàn)場情況:

鳥兒死了一只,一條腿被咬去,籠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著,好像它曾跟它的敵人掙扎了許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貓。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發(fā)前的表現(xiàn):對黃鳥似乎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對鳥籠凝望著。

(2)案發(fā)后的表現(xiàn):躺在露臺板上曬太陽,嘴里好像還在吃著什么。

4、對犯罪嫌疑人的懲罰方式:

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還以為懲戒得不夠。

5、事實真相:被一只黑貓吃了,而不是那只丑貓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難過自責內(nèi)疚

(2)為什么會造成冤案?

由于“我”的過失

“我”的過失是什么(原文)為什么有這樣的過失?

“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動物”

“我”沒有對鳥亡事件作冷靜的分析,沒有認真地調(diào)查便草率地作出了判斷。

根本原因:“我”對那只丑貓抱有偏見

8、在這個冤案中,“我”錯在哪里?你從這個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僅僅根據(jù)一點可疑的跡象就得出主觀臆斷是錯誤的,應當依據(jù)事實,不要妄下斷語,不要傷害無辜。

四、主題探討

通過對三只貓不同結局的敘述,表達了“我”對第三只貓的內(nèi)疚、痛苦,表現(xiàn)了“我”認真吸取教訓,用于自責的精神。進而告訴人們: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見,應當平等公正,不能主觀臆斷,妄下斷語,以致傷害無辜。那樣會留下痛苦的回憶,冤枉了別人,如果對方難以辯解,那更會給自己留下痛苦。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jīng)錯怪過人或被人誤解?把事情說給大家聽一聽,并且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減少彼此之間的誤解?

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本文是用樸實無華的言辭將三次養(yǎng)貓的故事娓娓道來,動物的世界里折射著人類的生活軌跡,意境深遠、含蓄,給人深深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習慣,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世原則。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疏通文意,品味作者樸實深邃的語言背后的情感。

2.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積累生活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蘊含的哲理;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教育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學習作者敢于認錯、勇于自責的可貴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生通過品讀探究,懂得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實踐。

2.感悟作者的感情以及文章蘊含的哲理。

教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三只貓不同的來歷、性情等特點;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鄭振鐸的各種情感。對于三只不同的貓,作者的感情與態(tài)度并不完全相同。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繼續(xù)回到文本中去閱讀,看看鄭振鐸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

二、探究寫作構思

1.跳讀課文,探究思考:

1大家對第三只貓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與前兩只貓相比有什么不同? ○

2如果不寫前兩只貓行不行? ○

3三只貓出場的順序能否交換?為什么? ○

2.明確:

①細節(jié)描寫的寫作手法,

②不能;對比手法的運用:三次養(yǎng)貓的故事層層推進,寫前兩只貓是為詳寫第三只貓作必要的鋪墊,是為了與第三只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布局,有利于更好的刻畫形象,凸顯中心。

③不能;明確寫作材料的安排與中心的關系:三只貓的出現(xiàn),分別有相應的不同人物出現(xiàn)。

3.小結:要把一種動物寫活,寫生動,重要的事要有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為了使形象更逼真、更突出,還可以采用對比、烘托等手法。

三、精讀課文,品味體驗情感

1、瀏覽跳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作者情感濃厚的語句,體會“我”的情感,

用句式:“讀 ,我體味到 ?!?/p>

2.學生朗讀、評說;選擇要點引導深入、指導朗讀。比如:

1讀“我心里也感著一縷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我體味到難過、酸辛。

2讀“我也悵然的,憤恨地,在詛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我體會到失貓的悵然以及對惡人的憤恨。,

3事情澄清后,我有什么樣的情感? ○

A.齊讀30.31.

B.

3.小結:明確作者感情的變化:

快樂(愉悅)——→悵然、憤恨——→懊悔

4.當真相大白后,作者對第三只貓充滿了無盡的自責、愧疚,因為他冤苦了一只不能說話的動物;可是對于能說話的呢?文中有一個和第三只貓一樣被冤枉的人,請同學們找找,她是誰?(張嬸)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在澄清事實后,你想對她說些什么?

明確:張嬸代表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物,是弱勢人群之一員。她也需要受到我們的關注與尊重。在今天這個經(jīng)濟日益發(fā)達、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們飼養(yǎng)寵物、請家政服務的現(xiàn)象已不罕見;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寵物主人寧可對其寵愛有加、毫不吝嗇,也不愿多花一分錢在我們的同類——保姆之類的人身上、甚至有些人也因為寵物

生病、亡失等痛斥保姆、家政服務之類的人。

五、自主評說、感悟主旨:

1、過渡:剛才我們隨著文本一起去體驗了作者的情感,對于文中不同的對象,鄭振鐸先生的心情不同,感情濃度也不一。學完本文后,你想對這些不同的人和物說些什么?自選角度,用句式“對于______,我想說:______________”,比如:

(或者:僅僅根據(jù)一點可疑的跡象,就得出主觀臆斷是錯誤的,依靠自己的強勢話語權和暴力進行隨意的懲戒只會傷害無辜。) (或者:對人對事不能心存偏心私心,要寬容、仁愛,同情弱小者!) ②對于作品中的第三只貓,我想說: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弱小者只是飽嘗生活的不幸,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成為冤假錯案的犧牲品; (或者: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的降臨。) (對于過路的偷走第二只貓的路人,我想說:你損人利己的行為不可學。 對于鄰居丫頭,我想說:你這種人一點都不仗義,事不關己,冷眼旁觀。)

3.小結:

同學們剛才個性化的評述,讓我們看到思維的火花的迸射,愿我們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珍愛生命、關愛弱小、關助弱勢群體;為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奉獻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

六、聯(lián)系生活,拓展延伸:

1.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你有沒有誤會過別人?能不能把你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2.學習了課文之后,和同學們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減少彼此之間的誤解?

七、課堂總結:

八、課后反思:

2012-5-15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