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概述
第一節(jié)、現代主義文學
一、現代主義文學的起源和特征
現代主義文藝又稱先鋒派文藝,是當代西方最為重要的文藝思潮?,F代主義不是一個單一的流派,而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歐美諸多具有反傳統(tǒng)特征的文學思潮或流派的總稱,它們包括后期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等文學流派。這些打著“先鋒”旗號的文學流派,在否定傳統(tǒng)的文學價值觀念與經驗的基礎上,對文學的表現內容與形式都做了大膽的革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文學的面貌與格局。而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其中,20世紀西方社會變動的加劇,是現代主義文學大發(fā)展的社會動因。現實社會的不穩(wěn)定,戰(zhàn)爭的威脅和極大破壞,給西方世界帶來了危機感,動搖了人們的價值觀念,改變了人們的傳統(tǒng)意識。這是現代主義文學產生的溫床。在這種情況下,非理性主義文化思潮獲得了地盤。從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現代主義文學正是西方非理性哲學和現代心理學綜合影響的產物。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尼采的權力意志論、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則是現代主義的理論武器。
雖然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眾多,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傾向和藝術追求,但作為極富于創(chuàng)新求變和反傳統(tǒng)精神的現代文學思潮,在總體上又有基本一致的特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思想特征上
1.具有強烈的文化批判傾向。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的混亂、戰(zhàn)爭的恐慌、社會道德的衰落,使人們深感失望與不安,西方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觀念開始動搖以致崩潰,具有現代主義意識的作家轉而接受非理性主義思潮,站在生命本體論的立場上對人類文明進行反思,認為以往的文化傳統(tǒng)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價值實現,應予擯棄?,F代主義作家在“一切價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及傳統(tǒng)觀念文化。但是,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極端的現象,表現出了虛無主義的傾向。
2.突出表現異化主題。在現代主義文學中,整個物質世界都被看成是人的異己力量,在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個物質世界里,人變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現代主義文學傾向于文化批評,本質上是基于對人的生存狀況、
人的本質問題的探索,力圖擺脫異化走向自然的愿望。因此,異化也就成了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主題,而這種異化主題,主要是從自然與個人、社會與個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自我的關系這四方面表現出來。
(二)藝術特征上
1.強調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具有主觀性和內傾性特征。對外部現實的否定,必然使文學退隱到自我的內心世界,探索人的內心世界便成為現代主義文學重要的藝術表現。現代主義文學作家們認為,客觀世界只是一種表象,心靈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實,他們所要表現的主要是為現代心理學所闡述的內心,即以人的本能為主導的內心、潛意識。為了寫出人的潛意識,現代主義文學特別注重寫夢幻,因為現代心理學認為夢是人的潛意識的無意識顯現。他們主張為寫內心而寫內心,其中意識流小說更是把寫人的內心,把心理探索推到了極致。
2.藝術手法上有一些共同特征。由于現代主義文學注重于內心隱秘世界的探索,相應地形成了其藝術手法上的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大量采用象征手法?,F代主義作家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把外部世界變成“象征的森
林”,借用外部的具體意象來暗喻、烘托、渲染內心的情緒和思想,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具體化;其次,現代主義作家熱衷于挖掘人的潛意識,于是大量采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方法,表現人物意識“自然”流動的狀態(tài),即“意識流”;另外,怪誕變形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常用手法。
3.提倡“以丑為美”、“化丑為美”?,F代主義文學基本上遵循波德萊爾“發(fā)掘惡中之美”這種美學觀,去理解和描繪現實,但另一方面,作家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為美來肯定,而是企圖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華為美,通過與丑的撕斗來表達對美的追求,而在這種追求的背后,蘊含著對人生的嚴肅而崇高的愛,但也有一些現代主義作家雖也是熱衷于表現丑,但看不到人性的美與崇高,這樣的“以丑為美”是不無消極成分的。
4.熱衷于藝術技巧的革新與實驗,某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具有形式主義的傾向?,F代主義文學在藝術形式上也高舉反叛的旗幟,力求標新立異,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認為形式即內容。對形式美的追求給現代主義文學帶來了確實
不同于傳統(tǒng)文學的獨特的審美效果,但不少作家把形式當成唯一,采用支離破碎的藝術形式來標榜反叛傳統(tǒng)的態(tài)度,這種形式上的實驗在現代主義文學中如此普遍,使得不少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變得晦澀難懂,走入形式主義的誤區(qū)。
二、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一)象征主義與意象派
??1、象征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象征主義流行于19世紀后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后期象征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后期象征主義達到高潮。
??2、象征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征:創(chuàng)造病態(tài)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征暗示;在幻覺中構筑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它發(fā)展了前期象征主義的藝術特點,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tǒng)一,通過象征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3、代表作家作品:法國瓦雷里的《海濱墓園》、美國龐德、愛爾蘭葉芝《駛向拜占庭》和英國T?S?艾略特《荒原》(1922)。
??意象派是象征主義的一個變種。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泄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代表人:美國的龐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二)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以英國為中心。
2、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意識是指各種不同程度的知覺和情緒的反應,包括從最低程度上未形成語言的模糊感覺直到最高程度上得到清楚表達的合理思維。在某一特定時刻,一個人的意識是所有不同程度的感覺、思維、記憶、幻覺、聯想所匯成的一股飄忽不定、連綿不絕的流,這種流變幻多端、紛繁復雜,不遵循自然的時空順序,常常是不符合邏輯和不符合理性的。
3、意識流文學主要表現在意識流小說中。所謂意識流小說是指根據意識流、直覺、心理時間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觀點,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方
法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流動性、飄忽性、深刻性和層次性,以主觀世界和超常來代替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大膽突破自然時空順序的小說作品。
4、意識流小說有著與傳統(tǒng)小說相對立的模式,形成了明顯特點:第一,意識流小說確立了“意識中心”,致力于深層心理的開掘與表現。第二,意識流小說突破了自然時空的敘事結構,確立了“心理時空”的敘事結構。第三,意識流小說大量運用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等藝術表現手法。第四,意識流小說為了表現人物的深層意識,在語言的運用上也常常是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缺乏邏輯條理,甚至是顛三倒四,混亂不堪的。
(三)超現實主義 要點:
1、人們所稱的“超現實主義”文學實際上是1919年春末出現的,作為一種文學流派,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安德烈?布勒東,他先后發(fā)表過三次超現實主義宣言,為超現實主義作了矢志不渝的努力,另外還有蘇波、艾呂雅、阿拉貢、馬松等。
2、超現實主義作家崇尚夢幻和無意識,認為夢幻可以用來解決人生的主要問題,而無意識甚至癲狂可以擺脫功利的狹隘現實,并有助于把想象和實際結合起來,以成為“超現實”。超主義提倡反理性主義的美學思想,他們猛烈地反對現實主義。
3、極力倡導“自動寫作法”?!白詣訉懽鞣ā笔潜緛硪饬x上的超現實主義,在超現實主義看來,人們只有在無意識狀態(tài)中才可能避免思想在清醒時所受到的限制,才可能讓最不同的表達方式得到最大的發(fā)揮。安德烈?布勒東認為,人們無論愿意與否,都繼承了在學校培養(yǎng)起來的“批判意識”。這種“批判意識”對于語言發(fā)展來說是一種障礙,這種障礙是屬于邏輯范疇、道德范疇和由“合乎禮儀的舉止談吐”的詭辯俗套決定的審美范疇;要使人類的語言恢復最初的純潔和創(chuàng)造能力,要使各種表達方式避免僵化,就必須斬斷這些障礙,為此,超現實主義把“批判意識”看作頭號公敵,而對“瘋人藝術”倒是贊賞備至,主張取消瘋與不瘋的界限?!白詣訉懽鳌北旧砭蛶в携偪竦男再|,他們認為夢幻比理性更能真實地反映世界,所以要表現思維的實際功能,就必須擺脫邏輯、道德審美等各方面的一切束縛,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進行寫作。
超現實主義在創(chuàng)作中利用催眠術或麻醉品進入半睡半眠狀態(tài),寫出了一些
詞句優(yōu)美但晦澀難懂的詩歌和作品片段。
三、 現代主義對現實主義文學的顛覆
在對待傳統(tǒng)的問題上,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采取否定傳統(tǒng)的態(tài)度。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主張對一切傳統(tǒng)準則進行重新估價,全面否定社會、文明、基督教和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在文學觀念上,現代主義認為: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文學形式、文學技巧都屬于過去的時代,已成為作家創(chuàng)作的束縛,只有破除它們才能促進現代主義文學的發(fā)展;現實主義文學只能跟在生活的后面,在生活的表面爬行,浪漫主義也難以將人類心靈的深刻內容真實地表現和揭示出來。
現代主義文學的顛覆和反撥,首先針對的是有著悠久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文學。從表現形態(tài)上看,現代主義文學的顛覆主要體現在下面四個方面,即內容上的“向內轉”、表現上的隱喻性、文學形象的符號化以及對“異化”主題的發(fā)現和開拓。
1、內容上的“向內轉”,包含兩個意思,其一是說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觀性,即現代主義在整體表現上的主觀化。其二是指現代主義文學把自己的表現對象轉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潛意識心理和非理性的世界。
2、隱喻性的表現方式,是指現代主義文學往往用間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現方式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塑造藝術形象。
3、形象的符號化,也可以理解為形象的象征性。這種形態(tài)的形象并不是某個現實形象的直接摹寫,而是一種具有指代特點的符號,它隱喻、象征著形象之外的某種觀念或意義。它要求讀者不能按照形象直接呈現的內容來理解形象,而要把這個形象視為一個符號,一種象征,感悟其隱含的內容。從內在的意蘊上說,現代主義文學形象更追求某種抽象意味。
4、對“異化”主題的發(fā)現和開拓。現代主義文學挖掘和展示了傳統(tǒng)文學極少涉及的“異化”主題?,F代主義文學更關注現代社會中的人性異化現象,對異化的反思、揭示和批判,是現代主義文學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危機意識和變革意識的集中表現。具體講,現代主義文學所表現的異化主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即人與人關系的異化、人與社會關系的異化、人與自我關系的異化和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1)在人與人關系的異化方面,現代主義文學竭力表現這種人類難以溝
現代主義文學和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的綜述 90_后現代主義文學
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圖景,揭示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只能是矛盾沖突的關系。
人的孤獨感、失落感是許多作品的主題。存在主義作家薩特的名言:“他人就是地獄”,這可以看作后現代派在這個問題上的宣言。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認為,時至20世紀中葉,對人的信任已完全喪失。18、19世紀的小說當然也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爾虞我詐的人際關系,但它一般局限于具體的條件和環(huán)境之中,例如老板與工人、店主與雇員、資本家與資本家、壞人與好人之間一方對另一方的剝削、斗爭、欺詐、愚弄等等;后現代派的特點則是從本體論哲學的角度對人性溝通作了徹底的否定。存在主義者認為個人的自我意識是宇宙和人生的中心,離開了它,宇宙和人生便沒有意義。由此看來,人與人的關系,從根本來說,只能是矛盾沖突的關系。這就從人性和存在的本體論上否定了人際交往的可能性,不僅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陰暗可怕,而且全面地取消了人類相互了解的可能性、現實性和必要性。
(2)在人與社會關系的異化方面,現代主義文學揭示了人對生存于其間的社會的反對,表現了個人全面反對社會的傾向。
(3)在人與自我關系的異化方面,現代主義文學注重反思人性的復雜性和資本主義發(fā)展對于人性的影響。
(4)在現代主義文學中,人與自然關系異化的主題,常常以現代都市生活與自然的對立、以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以技術、物質對人類的壓抑甚至控制這類題材來表現。
四、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對中國的影響
早在20年代,在法國留學的李金發(fā)就受到象征主義文學的影響,不但讀了許多象征派詩人的作品,而且將波德萊爾、魏爾蘭等稱為“我的名譽老師”。1925年2月16日,《語絲》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首象征主義詩篇《棄婦》。同年12月,出版了他的詩集《微雨》。在以后兩三年中,他又接連出版了詩集《食客與兇年》、《為幸福而歌》。這些獨樹一幟的詩篇引起了毀譽不一的評價,但大家一致稱他為“詩怪”。有些詩人如馮乃超、王獨清、穆木天、胡也頻等也開始進行象征派詩歌的創(chuàng)作。王獨清出版了《威尼市》、
《圣母像前》等詩集,穆木天和馮乃超分別出版了詩集《旅心》和《紅紗燈》。這些年輕詩人形成了我國最早的象征主義詩派。
30年代,象征主義詩歌出現蓬勃發(fā)展的局面。1932年,由施蟄存、杜衡、戴望舒主編的《現代》月刊和由戴望舒創(chuàng)辦的《新詩》月刊更促進了現代派詩歌在中國的發(fā)展。當時在我國不少著名的詩人都程度不同地受現代派文學的影響。戴望舒明顯地受到象征派詩人的影響。徐志摩受波德萊爾《惡之花》的影響,詩中也出現了丑惡的意象。馮至受里爾克的影響,也用小草、小路、樹木之類的形象表現自己所領會的抽象的哲理。何其芳明顯地受了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瓦萊里的影響,與艾略特的詩風有近似之處。
現代主義在20—30年代對中國的小說創(chuàng)作也產生了影響。施蟄存的意識流小說,如《梅雨之夕》,打破了正常的時間的界限,過去、現在、未來混淆在一起。情節(jié)模糊,人物撲朔迷離。
五、如何評價現代主義文學?
我國評論界在對現代派文學的評價方面,意見并不一致。有的對它全盤否定,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態(tài)度。有的推崇備至,認為它是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發(fā)展的方向。比較普遍的意見是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對現代派作家及作品進行具體分析,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這種態(tài)度是正確的。
我們認為;現代派的許多作品對我們具有認識價值和借鑒作用?,F代派文學的社會基礎是壟斷資本主義。這是畸形的社會中出現的畸形的文學。它曲折地反映了在不合理的社會中人的異化現象。例如卡夫卡的著名小說《變形記》就以人變?yōu)橄x的象征性形象,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悲慘處境。他變成蟲后,不會說人的話,有苦說不出。而且由于他不能賺錢了,連親人也嫌棄他。讀了這樣的作品,可以加深我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讀了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使我們看到美國軍隊內部的種種黑暗現象。而且使我們明白,壟斷資產階級政權實際是一個天羅地網,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通過現代派文學這個窗口,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國家社會的弊端和一部分人的精神面貌。這就是它的認識價值;此外,現代派文學注重藝術形式,在表現手法方面刻意求新,有些手法值得我們借鑒,例如意識流、象征、聯想、幻想、多層次結構等,只要運用得恰當,就能加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我國著名作家王蒙、茹志鵑等在創(chuàng)作中都借鑒了現代派文學手法。他們的實踐證明,運用意識流等手法能使作品別開生面,引人入勝。
對現代派作品中民主性的精華應加以肯定,對其中的虛無主義、悲觀主義等消極因素應采取批判態(tài)度。對現代派作品中新穎的、受到讀者歡迎的表現手法,應當大膽借鑒,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后現代主義的起源和特征
后現代主義是一個含義相當廣泛而又模糊的概念,歐美各國和我國學者都對這個問題有過激烈的爭論。理論界一般認為"后現代主義"是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于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潮。在哲學、宗教、建筑、文學、藝術中均有充分的反應。后現代主義是二十世紀出現的一種文化思潮,而不是一種創(chuàng)作傾向,更不是一個文化運動。
對后現代主義可作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現代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學家都具有某種“后現代主義”的色彩。一切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哲人,像韋伯、霍克海姆、本杰明、阿多諾、盧卡奇、弗洛姆、薩特、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皆是如此(但他們在思維特征上又可以是現代主義者或反現代主義者)。從狹義上說,是指以拉康、德里達、福柯和羅塔德等為代表的“后結構主義”“闡釋學”“消解主義”等思潮。
一般認為,后現代主義文學興起的直接導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及戰(zhàn)后西方動蕩不安的社會生活,而產生的理論背景有:(1)現代西方哲學中的反形而上學傾向;(2)維特根斯坦的后期語言哲學;(3)尼采和海德格爾的非理性主義和非道德主義觀點;(4)法蘭克福學派和存在主義;(5)解釋學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哲學的沖擊;(6)結構主義尤其是后結構主義的興盛。
后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西方社會出現的范圍廣泛的文學思潮,于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潮。和通常意義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現代主義文學既不是指稱一個具體的作家或批評家的群體,也不存在被廣泛認同的綱領和宣言。不僅如此,后現代文化是一種沒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寬
容各種不同的標準,后現代主義文學內部分支流派眾多,各種思潮雜蕪,很多后現代作家和批評家的自我理論體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處。其中重要流派有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等。
后現代主義文學作為一種具有多元價值取向的文學思潮,不僅不同流派的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相距甚遠;即使是同一種文學思潮、流派的不同作家,也往往存在差異。但從其總的理論主張和創(chuàng)作實踐來看,后現代主義文學明顯具有以下幾點共同的思想藝術特征。
1.徹底的反傳統(tǒng)精神。現代主義文學打破傳統(tǒng)理性文化的價值規(guī)范,懷疑一切,批判一切,帶有鮮明的反傳統(tǒng)精神和悲觀色彩;而后現代主義文學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對傳統(tǒng)的反叛、對世界人生的悲觀態(tài)度,比現代主義都更為徹底、決絕。后現代主義文學不再有什么責任感、使命感、拯救精神,也不再有什么英雄,不再表現什么理想、價值和意義。在藝術形式方面,現代主義文學既反對亞里士多德以來歐洲現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而且也反對現代主義文學所建立起的新的文學規(guī)范;主張無中心、無權威、多元化與多樣性;甚至自我否定,主張“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規(guī)則的束縛,在沒有規(guī)則約束的情況下從事寫作”(弗·利奧塔德),對小說、戲劇體裁以及敘述行為本身進行解構,寫出大量的所謂“反小說”“反戲劇”等作品。
2.不確定性原則。如果現代主義畢竟還把世界看成是整體,那么后現代主義則干脆視世界為“碎片”,不但如此,后現代主義文學還否定中心意義和為這種中心意義服務的結構的存在,還蓄意讓作品在各種成分互相分解、顛倒。在后現代主義作家們看來,世界本身就是千變萬化、紛紜復雜、不確定的,如果把它寫得清晰、有條理、意義明確,則違反了生活真實,因此,“要從各個角度去寫,把現實的飄忽性、不可捉摸性表現出來”(羅布-格里耶)。
3.缺乏深度、平面化。與現代主義文學厭棄文學創(chuàng)作直白淺露、刻意追求深度模式不同,后現代主義文學推崇所謂的“零度寫作”,“拒絕意
義”,拒絕深度,極力追求無深度的平面化、平淡化效果,寫作消失了內容,只在形式上不斷花樣翻新,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讀者作為“創(chuàng)作”的閱讀都是為了享受創(chuàng)作(閱讀)帶來的歡悅,是一種表演、操作。
4.創(chuàng)作方法多元化。去中心、多元化是后現代主義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受此影響,后現代主義文學在創(chuàng)作中,常常把傳統(tǒng)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文學等多種元素拼湊、融合,從而呈現出多元并存、拼貼雜糅的藝術特征。像現代主義文學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如象征、荒誕、意識流等在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也時有所見。
5.語言實驗、話語游戲。在后現代主義的創(chuàng)作中,作品的內容、意義被消解后,創(chuàng)作重點轉向寫作自身,語言也由此而成為創(chuàng)作的中心。后現代主義作家們認為語言本身就具有意義,無需借助對現實的描摹或情感的表達,“語言就是目的”。他們常常沉醉于語言文字、技巧手法、敘述語言方面種種新奇怪誕、花樣無窮、無休無止的創(chuàng)新實驗中,把它們作為為所欲為的領地,從而使寫作回歸自身,從中獲得創(chuàng)作的樂趣。后現代主義文學的這一特征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6.大眾化。在后現代主義作家眼中,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學藝術,文學不該“學院式”。他們不再是高遠理想的追索者,削平玄而又玄的理念之網與深度模式,不再有建構“本質規(guī)律” 的烏托邦沖動,記錄諸如日常瑣事及人的本能需求等平淺而空泛的內容,使文學成為展露性欲而無愛情、傾情粗鄙而無崇高、展示日子而不見憧憬的世俗復制。他們打破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的界限,出現了明顯的向大眾文學和亞文學靠攏的傾向;有的作品干脆以大眾化的文化消費品的形式出現,并試圖模糊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
二、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一)存在主義文學:
??1、存在主義濫觴于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二戰(zhàn)后達到發(fā)展的頂峰。它是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
現代主義文學和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的綜述 90_后現代主義文學
??2、存在主義文學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產生,它是以文學的形式宣傳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質”、“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選擇”,只有通過自由選擇尋找生存之路。
??3、“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寫資本主義世界的荒誕性,另一方面表現人的不幸與毀滅,以及孤獨、失望、恐懼的思想情緒。
??4、藝術上,第一: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運用表現手法,傳統(tǒng)的和現代的并用。
??5、存在主義作家主要有法國薩特、法國加繆、梅勒。
(二)荒誕派戲劇
1、荒誕派戲劇并不產生于現代主義文學時期,而是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應被視為后現代主義文學?;恼Q派戲劇主要指50至60年代出現在法國及歐美其他國家的一批劇作家所形成的戲劇流派。
2、荒誕派戲劇的核心概念是“荒誕”?;恼Q派戲劇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時代社會條件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使得西方世界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再次面臨著一片陰森可怖的戰(zhàn)爭廢墟,知識界又一次陷入重大的政治、思想、精神危機,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價值標準喪失,惶惑不安、悲觀失望成了歐洲知識分子的共同心態(tài)。
3荒誕派戲劇的特征:第一,荒誕派戲劇取消了傳統(tǒng)戲劇的連貫戲劇情節(jié),即使有情節(jié)也是荒誕的情節(jié)。第二,荒誕派戲劇背離了傳統(tǒng)戲劇中的人物形象,舞臺形象或是破碎的或是極端夸張的物體形象。第三,荒誕派戲劇取消了理性的、合乎規(guī)范的語言,而代之以語無論次的對白或啞劇表演。 ?4、法國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其獨幕話劇《禿頭歌女》的上演,標志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
?(三)新小說派:
??1、形成于本世紀50年代的法國,后成為二戰(zhàn)后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2、他們認為世界是荒誕、虛無不真實的,傳統(tǒng)小說是對讀者的愚弄和欺騙,小說以描寫人物性格和情感為主的時代以及過去。反對傳統(tǒng)小說的傾向
性,主張作家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新小說屏棄情節(jié)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斷。以物代人,創(chuàng)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chuàng)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jié)。
??3、主要作家及其作品: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四)黑色幽默: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由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的一個《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的文學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采取得嘲諷態(tài)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為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西方評論家把它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藝術特征:
??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后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是其中心內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fā)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tài)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即所謂的“黑色幽默”。
?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趨于分裂,成為帶有悲喜劇雙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們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 “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通過暗示、烘托、對比、象征形式表現撲朔迷離的情節(jié)。打破理性化的時間順序,加速節(jié)奏的跳躍,情節(jié)缺乏邏輯聯系,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筆法富有反諷意味,語言經常打破一般語法規(guī)則和固有的詞語搭配習慣。
??4、美國海勒,被認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 ?(五)魔幻現實主義:
??1、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流派。發(fā)端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后成為拉美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流。它的興
起被稱為“拉美文學的爆炸”。代表人物有危地馬拉的阿斯圖里亞斯、古巴的卡彭鐵爾、墨西哥的魯爾弗和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
??2、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魔幻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藝術上則在現實描繪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現于小說情節(jié)中,時序關系常被打亂,敘述富于跳躍性,有時場面帶有象征色彩,顯示出鮮明的地獄和民族特點。它堪稱是“移植”和“尋根”相結合的成功范例。它既是對現實的深刻開掘,又是對歷史的嚴肅反思;既有對本大陸傳統(tǒng)文化的尋本探源,又有對歐美現代主義的廣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現實主義”這一術語的人是委內瑞拉作家:彼特里。
??3、真正成熟的標志是墨西哥作家魯爾福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
??4、本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chuàng)作中魔幻現實主義形成熱潮,以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志。
?(六)未來主義:
??1、是現代西方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流派,20世紀初興起于意大利,創(chuàng)始人意大利的馬利奈蒂1909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fā)表的《未來主義宣言》宣告誕生,次年又發(fā)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認為20世紀的飛速發(fā)展,使世界根本改觀,機器與技術、速度與競爭成為時代主要特征,未來主義應具有現代感覺,歌頌進取性的運動和機器文明,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認為既往的文化都已腐朽,無法適應當今的時代,提出摒棄全部文化遺產,不滿現存秩序。
??2、文學藝術的主題上: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的物和人,通過動態(tài)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
??3、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tǒng)手法。
(七)達達主義:
??1、現代西方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產生于瑞士,1915年來自羅馬尼亞的法國詩人斯當?查拉為首的藝術小集體,在蘇黎世的咖啡館里以隨手
翻到的詞語“達達”命名,即是指純粹出于偶然,沒有任何意義,什么也不是。
??2、對文化傳統(tǒng)、現實生活、藝術規(guī)律采取極端反叛的態(tài)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歐洲青年一代中的一部分人的苦悶心理和尋找出路的狀態(tài)。 ??2、代表作家:布雷東、蘇波等。
?(八)“垮掉的一代”:
? 二戰(zhàn)后風行于美國的文學流派,作家多為男女青年,他們以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著稱。用同性戀、爵士樂、吸毒酗酒等來逃避現實并向體面的社會和美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挑戰(zhàn),提出“沉淪就是解放”和縱欲享樂合的結論,他們用怪僻的內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淪的所謂“脫俗”態(tài)度來表示對體面社會的不滿,來對社會進行病態(tài)的反抗。如金斯堡的《嚎叫》。
第三節(jié) 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關系
一、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關系
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從大的方面來說,后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都屬于現代主義的范疇。后現代主義是在反叛現代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分界,整體上沒有質的區(qū)別。如它們的形成具有共同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了相同的時代特征,再如二者都帶有非理性的特點和具有懷疑精神,這也使它們之間有了精神上的相似性。在藝術特色上,它們都使用變形、荒誕、夸張、表現、無意識、悖謬、象征等手段,與傳統(tǒng)藝術有明顯的區(qū)別等等。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又在具體方面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
1、現代主義并沒有和理性徹底決裂,而后現代主義則是用非理性的方式質疑理性,所以在后現代主義那里,非理性居于主導地位。
2、在藝術形式和審美追求上,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明顯不同?,F代主義強調藝術的高雅性,被稱為“精英”藝術,它要求藝術上精益求精,后現代主義在藝術上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意義、敘述方式等都不具有確定性。作者寫作沒有明確的意義,讀者也很難把握作品。
后現代主義文學不管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與現代主義文學有密切的聯系,但又有很大的差異。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我們不能做出明確的區(qū)分,但上述對現代主義文學與后現代主義文學的描述,使我們對二者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后現代主義比起現代主義來,個人的意識、自由、深層思想的表現更為淡漠了,他們更多的是注重語言的實驗和游戲。但是,當我們透過后現代主義者對世界和人的有意淡漠,實際上可以看出他們在更深層次上表現出人與世界的分離,人在本質上的孤獨與痛苦。
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西方文學橫跨了整個20 世紀?,F代主義肇始于19 世紀晚期,而后現代主義直至今日仍沒有停止其創(chuàng)作和影響。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以徹底反傳統(tǒng)的姿態(tài)大膽探索,瘋狂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千姿百態(tài)、光怪陸離的作品。這里既有劃時代的不朽巨著,又有過眼煙云的腐品假貨;既有品味高雅的精英文化,又有格調低下的商業(yè)操作;既有直接干預社會的“介入”文學,又有遠離現實的文字游戲;既有對于文學的質疑, 又有“關于文學”的文學??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幾乎滲透到了世界文學的每一個角落,以至于我們如果對它缺乏了解,我們便根本無法談論20世紀的文學;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調整并改變了我們對世界、對人、尤其是對文學的看法,以致于我們在經過了后現代主義的洗禮之后,我們再也無法對文學作出確切的概括。在經過了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之后,今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chuàng)作恐怕都不會不留下它們的影子或打上它們的烙印。昔日作為反傳統(tǒng)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在經歷了一百年的發(fā)展演變后,自己終于也成了傳統(tǒng)的一部分。人們可以批評它,也可以贊揚它;可以繼承它,也可以拒絕它,但是,恐怕沒有人能夠無視它的存在。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