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話題:想象力,中國文化,心理學知識,愛情故事
中國電影:想象力缺失的批判
陳旭光
中國電影想象力缺失的問題,在近年中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博弈中愈顯突出。
猶記2010年,幾部充滿想象力的美國電影沖擊著溫柔敦厚的中國影壇,橫掃市場,大肆掘金,與中國電影的拘謹務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012》對未來世界毀滅和救贖之道的想象,《盜夢空間》別出心裁營造“盜夢、植夢”奇觀,對從現(xiàn)實世界到第一二三四五多達六層的夢幻世界進行出神入化的視聽表達,縱橫馳騁,隨意穿越;也許不那么大眾化的《黑天鵝》對變態(tài)人格、扭曲心理的夸張性表達,對想象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有意混淆,也都令人稱奇。這些電影,無論是《2012》的完整故事敘述還是《盜夢空間》、《黑天鵝》的復雜奇幻敘事,都挑戰(zhàn)著中國觀眾智力和想象力的極限,帶給觀眾以強烈新鮮的刺激。
隨后的《阿凡達》再次以對外星球族類造型和敘事的超級想象而席卷中國市場。今年的《超級戰(zhàn)艦》、《復仇者聯(lián)盟》也是同樣的態(tài)勢,雖然這幾部電影在敘事、故事上的想象力其實很一般,《阿凡達》的故事核心原型是弱勢反抗強權間雜對抗族群中個體發(fā)生的“羅密歐朱麗葉”式的愛情故事,《復仇者聯(lián)盟》把一批好萊塢科幻經(jīng)典電影中的形象,都“大雜儈”式地聚集在一起進行“復仇”,像極了中國武俠文藝中的“武林大會”,其實很弱智,不過有點討巧罷了;但這些影片在視聽奇觀方面的想象力卻足以“忽悠”大批的中國青少年擁泵擠進進影院,而把諸如《飛躍老人院》、《我11》、《賽德克巴萊》等拋諸腦后。
中國今年又承諾在每年20部海外分賬電影的配額之外增加14部分賬電影名額,且必須是3D電影或者是IMAX電影,形勢不容樂觀。從某種角度看,反思中國電影的想象力缺失問題,可能是坐地反擊,極其必要也及其緊迫的一步棋。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比祟愔R進化如是,當下中國電影之發(fā)展亦如是。
面對好萊塢,面對已經(jīng)取得的成績,下一步拓展的切入點到底在哪里?這是我們必須警醒思考的。
一、
不妨說,《2012》/《阿凡達》/《盜夢空間》與《黑天鵝》分別代表了好萊塢電影的幾種重要的想象力模式。
《2012》是對人類、地球的未來的想象,關注本身(地球),表達對自身未來的焦慮癥,也反映出宗教色彩上的難以遏制的人類悲劇意識,這是一種“中觀”層面的想象。
《阿凡達》關注地球與外星球的關系,視野是向外的。影片背后還有科幻想象力和電影技術的支撐,以及考古學、生物學、人類學等方面的知識依據(jù)。對所謂“納美人”的語言的煞有介事的想象性再造,與對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種的想象性再現(xiàn),都充滿了想象力,這是一種向外的、奇觀性的宏觀性想象(雖然主體故事情節(jié)很一般)。
《盜夢空間》與《黑天鵝》都是向內(nèi)的,是人對于本我、自我、超我關系的想象,對夢境與現(xiàn)實關系的想象。背后是心理學和多元時空觀等的依據(jù),是一種微觀層面的想象。這一類電影有更多的心理學知識的依托,想象力則還體現(xiàn)在情節(jié)設置的復雜精巧方面。
從想象力的角度著眼,美國電影中既有向未知領域攻城掠地的超級大片(從《星球大戰(zhàn)》到《變形金剛》、《阿凡達》),也有邁入人的最深層最未知的意識與潛意識領域的大量的心理驚悚片、懸念片、夢幻片。前者主要以視聽想象和形象造型想象等制勝,后者則要復雜得多,而且往往在原有心理驚悚類型的基礎上復合進了科幻、幻覺、潛意識想象等要素,屬于網(wǎng)友們說的“高智商電影”。不僅包括前述提及的《黑天鵝》、《盜夢空間》,還有像前幾年的《黑客帝國》、《蝴蝶效應》等。
相應在網(wǎng)上,網(wǎng)友們總結出了“史上公認的高智商電影”的說法,雖個別片目有異,但大體包括《穆赫蘭道》、《盜夢空間》、《致命魔術》、《禁閉島》、《致命ID》、《萬能鑰匙》、《十二宮殺手》、《恐怖游輪》、《搏擊俱樂部》、《達芬奇密碼》、《電鋸驚魂》、《記憶裂痕》、《生死停留》、《死亡幻覺》、《蝴蝶效應》、《鬼膽神偷》、《牛津謀殺案》、《蝙蝠俠黑暗騎士》、《借刀殺人》、《沉默的羔羊》、(Www.niUbb.NeT)《88分鐘》、《神秘拼圖》、《源代碼》等。這些電影沒有一部是中國的??陀^上反映了影迷們對中國電影的強烈不滿。
這批電影不同于科幻大片,偏重于夢境、幻覺潛意識表達和情節(jié)上的巧妙復雜,需要觀眾費盡心機破解猜謎。這也是美國電影想象力表現(xiàn)突出的一部分電影。事實上,我們這里所論的想象力問題,絕不僅僅限于科幻電影。不用說,科幻電影需要想象力,表現(xiàn)夢境、幻覺、潛意識,乃至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本身都需要想象力。上述電影在故事情節(jié)、劇作結構等方面的想象力就相當突出(如《十二宮殺手》就是一部寫實形態(tài)的“高智商電影”,直到影片結束,讀者也與片中的記者兼業(yè)余偵探一樣沒有“找出”那個“高智商殺手”)。
毫無疑問,這些電影并非突如其來,而是以豐富的,淵源有自的大量美國類型電影為依托。有的想象力充沛,被稱為“高智商電影”的電影有一定的科幻味道但又不是科幻類型電影所能概括。正如維基百科對科幻電影給出的解釋是:有一定科學依據(jù)的幻想類電影,也分為動作、喜劇、恐怖、災難等多種類型。它們都有著其他類型電影為依托,是一種類型雜糅的超級類型電影。比如《2012》背后是災難片;《阿凡達》背后有西部片、愛情片的影子,《盜夢空間》、《黑天鵝》背后是心理片或驚悚片。
美國電影中還有一類冠以“游戲”(不一定是英文原文中有game字眼,有時是翻譯的結果,但可以說翻譯得極佳)的電影。想象力奇特,假定性明顯,情節(jié)子虛烏有(不一定是科幻),徹徹底底回歸了游戲本身——甚至情節(jié)本身就是一場匪夷所思的游戲。
《致命游戲》(1997)邁克爾·道格拉斯飾演的主人公,父親自殺身亡留給他的陰影而郁郁寡歡。弟弟為“拯救”他而設計讓他不知不覺參與到一項被稱做CRS的游戲中。他被卷入一場場恐怖驚險的事件歷盡被戲弄、被欺騙、被追殺被拋棄荒漠的極限體驗。他氣極敗壞,奮起反抗卻誤殺弟弟。跳樓自殺才發(fā)現(xiàn)這一切都是弟弟為了治愈他的心理病而設計的游戲。有驚無險,皆大歡喜。
《殺人游戲》竟然以活人(犯了死罪的囚犯)像電子游戲那樣,進行真刀真槍的游戲闖關晉級??催@部電影的感覺就像你在游戲機面前操縱這些真人進行互相開槍射擊殘殺。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